圖片來源:華虹半導體
大陸晶圓代工大廠華虹半導體昨(18)日晚間在港交所公告,公司與華虹宏力、大基金二期及無錫市實體於2023年1月18日訂立合營協議,四方有條件同意透過合營公司成立合營企業,四方將向無錫華虹半導體製造大舉投資40.2億美元(新台幣1,231億元)。這也是2023年開年以來,大基金二期的首個公開投資動向。
短評
月初彭博社報導中國政府因為疫情影響財政將縮減對半導體產業的投資,消息一出還一度振奮台灣幾家成熟製程晶圓廠的股價表現,因為市場認為有助於降低中系業者在成熟製程的競爭,然而彼時我們即認為中國政府正在調整產業政策,對產業影響不宜過早下定論。不僅因為當前面臨政府人士換屆,更早之前,一連串大基金管理階層被查辦,乃至工信部長肖亞慶下台,即隱含著過去大撒幣的政策內容存在問題。雖然眼下新政策方針仍未明朗,然而從半導體產業對於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性(昨日劉鶴與葉倫的會談中,中方特別提到科技這塊),我們初步的判斷是,1)中國會調整產業政策,但不會放棄扶持半導體產業,2)疫情並不是影響半導體投資縮手的原因,影響的是整體的政策方針與做法。
對於成熟製程這個產業的影響,我們認為可以從產業趨勢/景氣循環以及地緣政治兩個構面解讀。從大的產業趨勢以及小的景氣循環來分析,雖然多數市場人士認為IC含量的增加將持續推升對成熟製程的需求(最常聽見的範例莫過於新能源車用、5G手機上的IC是過往的數倍之多...),如果有長期追蹤台積電法說的人應不會陌生,去年上半年台積電法說會上總裁老愛掛在嘴邊的mega trend,從整個產業趨勢來看確實支持目前仍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的擴產計畫。當然近期市況是很差,但回顧過往幾次的景氣循環,老大哥台積電在下行期間也沒有停下擴產腳步,而這往往成為下一個上升週期強勁的成長動能,因此在政府支持下若華虹能持續擴產,確實會加大對於台系業者的威脅,尤其華虹無錫是華虹12吋廠的基地,預計後續擴產也會集中在12吋的成熟製程,對聯電與力積電等兩家12寸為主的成熟製程晶圓廠來說影響值得留意。
另一方面,地緣政治催生近期市場上隱然成形的零組件去中化,未來極有可能一款iPhone、Mac或是Dell的NB,分成中國版零組件與國際版零組件兩套供應鏈,若循著這個脈絡,則中系業者持續擴產,或許意在吃下目前由台廠代工但主要銷往中國的訂單,以2021年為例,台積電來自中國的營收約1,600億元,聯電約400億,扣除部分可能來自先進製程,抓個5成比重,仍有近1,000億台幣的市場份額,對比華虹22Q3單季營收6.3億美元,顯然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反之,對於台廠來說,原本中系業者手中的國際版訂單,也可能轉到台系業者在中國以外的晶圓廠生產,呼應了聯電出乎市場預料的在新加坡擴產,以及台積電近期透露有意在日本建第二座晶圓廠,然而以當前台廠的在晶圓代工的高市佔率來看,我們認為即便有轉單,效益並不明顯,甚至可能無法填補失去的中國訂單。
綜觀產業趨勢/景氣,乃至地緣政治因素在內,尤其我們也留意到,當前部分歐美IDM廠如:德州儀器因應地緣政治風險,紛紛擴產提高自製產能,台系成熟製程晶圓廠營運未來3-5年確實可能面臨較大的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